寒潮又来,大有一场严过一场之势。当前,正值秋冬季农业生产重要时期,寒潮易使温室大棚受损,也会使在田蔬菜受冻,给设施蔬菜带来较大威胁。
严冬之下,谁是农作物的"棉衣"?大棚和温室肯定不假,但从根本上讲,以标准化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,才是作物过冬真正的"棉衣".
今年以来,正反两方面事例再次说明,农业生产是否向标准化看齐,既关乎增产增收,也事牵长远发展,马虎不得。
先来说正面。在遭受春旱、夏季低温、伏旱等多种气象灾害后,黑龙江垦区仍然取得了粮食商品量305亿斤的丰收。坚持农业标准化作业,工业化生产,是黑龙江垦区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保障。他们的标准化,内容丰富,涵盖广泛――统一供种标准化、农艺措施标准化、农机作业标准化、农产品加工标准化、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化……
再说说反面。今年我国许多油菜产区的农民高兴不起来――增产不增收。有关方面在品咂菜农的烦恼时,把机械化程度低、品种混杂,列为制约油菜籽生产发展的突出因素。一方面,我国油菜籽生产中,由于品种混杂,部分农户仍然使用一些传统的双高品种,既影响了单产水平,也使得国产油菜籽难以实现品质改善。另一方面,加工企业规模小、品牌化程度低,也制约了油菜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。
对此,农业专家们开出了不少"药方",其中,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、完善菜籽油质量分级标准等内容,被格外加以强调。
两相比较,其义自现。在这个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诉求愈发突出的时代里,谁对标准化、机械化和现代化吃得透,用得准,谁就能掌握主动,谁就能实现多赢。
实事求是地讲,上述两例也在说明,我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脚步,仍难言爽利;欲竞此务,仍有许多难题待解。
对农业生产而言,为什么标准化、机械化和现代化如此之难?原因或可主要归为以下几方面:
首先,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。这就决定了,在那些适宜推广标准化、机械化的地区,情况往往较好。反之,那些条件有限的地区,在这方面天然处于劣势。
其次,既有农业生产惯性思维,也不能不提。长期以来,粗放生产、靠天吃饭,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。大家虽都知晓此之弊端,却往往受到生产思维定势的羁绊,继续着"种地不用那么精细"的不科学行为。
第三,标准化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显现。标准高的好种子、好农资,成本也必然较高,对价格信号异常敏感的农民兄弟,有时便选了便宜的。当然,其质量自然相对较差。怎么摊薄优质标准化涉农产品的成本,是一个需要不断求解的重要话题。
此外,在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,也并没有形成以标准化为门槛的准入和退出机制。标准高的农产品有市场,同样,标准差的也有人买单。而且,对标准化产品和生产的正向激励不足,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最近,这些情况正在发生改变。在许多农业生产区,标准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,大家用脚投票的热情渐趋高涨。
让标准化畅行,需要国家层面的激励和示范,也需要农民朋友的冷静而为,算明白账、长远账。
这方面,两则消息值得一看:
其一,农业部近日表示,将于今明两年在全国蔬菜发展重点区域创建400个蔬菜标准园,打造一批高标准、高水平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蔬菜生产"国家队".
其二,目前,全国已有50余个农垦、热作及其他龙头企业的近140个产品实现了质量可追溯,基本形成了"生产有记录、流向可追踪、信息可查询、质量可追溯"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。
农副产品要标准化生产,品牌化经营,更多时候知不易,行更难。这里不妨举个例子。眼下这个节气,阳澄湖大闸蟹又变得抢手。但在这个特殊的细分市场,不科学、不协调现象,仍然屡屡发生。较为突出的,有两方面:名牌几乎没有,蟹农们都打"阳澄湖"这个模糊招牌;本就意义不大的大闸蟹防伪戒指,几乎沦为摆设,三毛钱一个,到处都能买到。